?
“发射!”
2018年5月17日7时33分31秒,随着1号指挥员喊出指令,位于西北某地的试验场发出一声巨响,一枚白色的火箭迅速升空,留下一条长长的白烟,很快便超出目视范围。
5分钟后,好消息传来——火箭落入预定区域,这标志着中国首枚由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亚轨道火箭发射成功。
这枚名为“重庆两江之星”的火箭,出自员工平均年龄不足32岁、成立仅3年的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壹空间”)。
北京航空航天学院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党委书记林贵平表示,这标志着民营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中国的航天领域也正式出现了“国家队”与民营企业互补并存的局面。
首枚民营火箭升空实况
在西北某发射基地,不到6点天色就已大亮。“重庆两江之星”被转运至发射场,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工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观察到,“重庆两江之星”箭体竖直安放在一个占地面积几平方米的黄色发射架上。“发射架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零壹空间CEO舒畅说,“其亮点是发射架底有两个扇形导流构造,可以将火箭发射时的火焰分导至两边,从而避免火焰经地面反射后,灼烧箭体底部的涂层。”
“我们在火箭外层使用了几种耐烧蚀隔热涂料,目的是在飞行中验证究竟哪一种涂料更适合,因为地面无法模拟飞行过程中的真实状况。”现场一位工作人员说。
6时50分许,发射进入“负40分钟”倒计时,发射场开始清场,周围500米左右禁止人员活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后来到距离发射场约1公里远的测控室内。
测控室正前方有5块屏幕,中间的三块屏幕中,两块为实时视频画面。在发射前,画面显示的是发射场的近景和远景;在发射后,分别是显示的是通过光学、雷达等测控仪拍摄的火箭飞行画面。另外一块屏幕显示着火箭飞行轨道等主要数据。
在两侧,左侧屏幕显示发射操作系统界面,本次发射的全部指令操作均集成在一块显示屏内,操作人员最后通过一次鼠标点击,向火箭发出“发射”命令。右侧的屏幕通过无线信号,将安装在火箭内部的一台摄像机信号实时传输回来。
7时18分,火箭进入“负15分钟”准备,此时更多的关键发射设备开始运转,如启动了“供电模式在箭”。
一位发射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最开始的时候是由地面向火箭供电,发射前15分钟切换为“箭体供电”,表明已经进入最关键阶段。
7时23分,火箭进入“负10分钟”准备,在测控员完成“空域确认”、“加高压”等阶段性操作指令后,30余人的测控室瞬间安静下来,只能听见投影仪风扇的转动声。每个人都知道,最关键的时刻要来临了。
7时31分,火箭进入“负120秒”准备,测控室后排的观察员们陆陆续续站了起来,屏住呼吸注视着大屏幕内的一切信息。半分钟后,“负90秒”准备开始,随后准备间隙越来越短,“负60秒准备”、“负30秒准备”、“负15秒准备”……
7时33分,随着1号指挥员喊出“发射”指令,测控室不远处发出一声巨响,零壹空间的首枚火箭迅速升空,留下一条长长的白烟,很快便超出目视范围。
在操控室内,三组画面分别依靠光学、雷达仪器、箭体自带摄像机传回实时画面。“弹道太准了!”测控室有人喊了一句,说话间火箭的实际轨道和预设轨道几乎完美的重叠在一起。
7时38分,当从箭体自带摄像机拍摄画面看到地球的弧形地平线时,全场人都欢呼起来。“这表明我们已经达到了预设的高度。”一位工作人员称。
7时40分,测控员宣布火箭进入预设落区,全场再次欢呼——“我们成功了!”
“事实上,发射后35秒,当发动机关车时,就已经意味着我们的发射成功了。”零壹空间副总工程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发动机关车前,速度超过5马赫,最高高度达到38.7公里,随后箭体还通过空气舵在可控状态下继续飞行了一段距离,最终落入了预定区域。”
对于这次火箭发射而言,前10秒是关键时刻。
“发射升空的第10秒,火箭有一个很大角度的拐弯,火箭本来是垂直上升的,但我们通过火箭尾部的空气舵和燃气舵压低了飞行姿态,以测验发动机、飞行控制装置等关键设备在过载情况下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看是达到了预期。”前述副总工程师称。
将加强与院校合作
根据首飞结束后零壹空间总裁马超所公布的数据,长9米、重7.2吨的“重庆两江之星”,本次飞行全程大气层内飞行,最大高度约38.2公里,最大速度超过5.7倍音速,飞行时间306秒,飞行距离273公里。
这还不是终点,今年8月,该公司还将进行第二次发射。同时,零壹空间将累计获得的5亿元融资,用于自主研制OS-X系列火箭及OS-M系列火箭产品。
舒畅说,将梦想变为现实,是自己赶上了好时代。2015年左右,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开始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在此背景下,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8月在北京正式成立。
据零壹空间的计划,2019年火箭将在重庆市的两江新区商业火箭研制基地进行量产,而载荷更大的OS-M系列火箭将于2018年底前后首飞。
舒畅表示,目前零壹空间已经与多家海内外客户签订发射协议,并与欧洲、亚洲多家卫星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20年预计将实现年产30发以上M系列火箭和20发以上X系列火箭的能力。
“这次我们有很多技术是和国内的高校一起合作的,比如我们安装在火箭控制仓内的无线通信设备,箭体最顶部的减阻杆都是和高校一起合作的。”舒畅说,未来将继续推动公司与高校的合作。
在本次火箭发射前,零壹空间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相关领域十多所顶级高校,发起了先进空天技术验证飞行联盟。该联盟是一个创新、共享、开放的前沿科技验证平台,可为航空航天高新技术研究提供飞行试验服务。
随着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加入商用火箭研发序列,也促使高校产生了变化。“我们此前毕业后的就业渠道很单一,大部分进入体制内的研究所,而航天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后,我们的就业渠道更多元化了。”发射现场一位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工作人员称。
本次发射除了是首次民营自主研发的火箭外,还创造了多个首次。如火箭头部搭配的减阻杆,目的是试验降低超音速飞行时空气阻力的方式,这是该类型火箭首次搭载减阻杆。
舒畅亦表示,这还是中国“航空+航天”的首次融合,因为本次首飞载荷的客户是航空工业沈阳所,通过本次发射,顺利的完成了沈阳所的试验任务。
在此次发射前,北京时间5月12日,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Block 5型火箭顺利升空,标志着全世界最先进商用火箭的升级版首秀圆满成功。
零壹空间的一位员工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了上述消息并写下一句“前无古人”,以表达对SpaceX的敬意。这个典故出自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他曾登高而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当然,后半句“后无来者”并未提及。因为,作为立志要当中国版SpaceX的零壹空间,自己正是那个“来者”。
本报记者 李果 实习生 郭靖玉 成都报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