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早上7点33分,“重庆两江之星”在西北某基地顺利发射。那一刻,作为创始人兼CEO,舒畅的心情有些激动。
“其实点火发射时,我还蛮平静的。但当我看到研发团队几个大老爷们哭着鼻子,从测控室走出来的时候,我反而忍不住了。”舒畅回忆起发射时的情形,如此表示。
因为对零壹空间而言,这次首飞,团队付出了太多。
志同道合才能心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零壹空间创造了一个奇迹——仅9个月时间,便自主掌握了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创始不到一年,便获得了第一笔投资;创始三年,已获得超过5亿元的融资。很难想象的是,这个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才32岁,舒畅作为CEO,也只有33岁。
如此年轻的团队,执行力却非常强。原因何在?按照舒畅的话来说,源于四个字:“志同道合”。
“我们是民营航天事业的探索者,决定了我们的路是未知的、艰难的。如果耐不住寂寞,没有对这一行足够的兴趣、干劲和目标的话,很难成功。”舒畅说。
舒畅称,当年创立零壹空间时,团队要么是自己的好朋友或者好兄弟,要么就是有过航天工作经验的人,他们都是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人,比如马超、陈江澜、李云鹏等,正是因为“志同道合”,才能齐心协力。
“如果大家不是兴趣一样、目标一样,怎么能达到现在的执行力?”舒畅说,彼此共同的目标,给予了团队极大的动力,也是团队度过最初那些艰难阶段的重要筹码。
这样的志同道合还有一个好处,便是公司的所有决定,都能很快达成共识。舒畅称,零壹空间很多决定都是团队讨论后决定的,而且大家在很多想法上也是一致的,所以最后执行起来也非常迅速。
为首飞自觉加班
“志同道合”,不仅是零壹空间核心团队的组建原则,也成为每一个新员工入职前考量的重要标准。所以,零壹空间在招人时,便有所选择与偏重。
也是因为这一原则,零壹空间很多人都是年轻人。舒畅认为,这是因为年轻人有激情、冲劲,更怀有明确的航天梦。
正如舒畅所说,这个年轻的团队,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梦想。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在确定首飞后,无条件、自觉地加班。
“从今年春节到4月底,我只休息了清明节的一天。但休息的原因,不是节假日,而是那天停电。”零壹空间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李云鹏说,每个员工每周都是可以正常休息两天的,公司也没有强迫任何人加班。但是,每个人都在自觉加班,目标就是首飞成功。
李云鹏透露,零壹空间的每一个阶段都很重要,包括发动机研制、综控机设计、火箭总装等等,每一个节点的时间都很紧张,大家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都会自觉选择加班,目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
“你看我的打卡记录,每天的上班时间至少是10小时以上,这都是我自愿的。”邓平也是零壹空间研发团队的一员,他也是重庆籍员工之一。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他把手机上的打卡记录递了过来,他说,他所在的部门,有每天7点就到公司,晚上10点才回家的人。“这里每一个人,都很专注,都希望把事情干好,把航天梦想延续下去。”邓平如此表示。
两个“一秒钟”
年轻代表着活力,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历练。在“重庆两江之星”发射前,零壹空间进行了发动机试车、总装合练等,其中一些小插曲,尤其是两个“一秒钟”,成为零壹空间人尽皆知的故事。
“去年12月底,我们在江西进行了第一次固体发动机联合试车,那次试验对我们意义非常大,绝不亚于本次首飞。”舒畅说,那一天,团队很多人都在现场观看,他自己则坐在嘉宾旁边,一副“谈笑风生”的样子,因为他对公司的产品和技术,还是比较放心的。
“倒数记时,3,2,1,点火。”随着点火命令下达,舒畅的心里突然紧了一下,因为在听到点火的时候,发动机的火,并未点燃。
?一秒钟后,发动机点火成功,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呼唤,但对舒畅而言,那一秒,宛如隔世。“在嘉宾等外人看来,那一秒其实并不明显,但对我,对整个团队而言,心情却很紧张,大家很担心是不是点火系统有问题,点不了火,或者是控制系统有问题,准确性不够。”舒畅说。
后来所有人得知,负责按下点火的员工,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他非常紧张。所以在听到点火命令后,犹豫了那么一秒。
今年4月,零壹空间进行第二次发动机试车,相比第一次,这一次的气氛要轻松很多,却依旧出了“意外”。
“这次点火的员工并非上次那个,却也是第一次点火。不过,他并没有慢一秒,而是快了一秒,点火命令还没完全说出口,他就按下了按钮。”李云鹏笑着回忆说,第一次的“一秒钟”,是紧张,而第二次的“一秒钟”,更多的是激动。
在测控室欢呼声逐渐变小时,最激动的李云鹏也开始平静下来,眼中还带着些许泪光。“感觉之前的努力,一切都值得。现在的我,只想回去,好好睡一觉。”
总装团队多为重庆人
在零壹空间的团队中,有一个“最年轻”团队,里面年龄最大的,也就30岁左右,年龄最小的21岁。这个团队便是总装团队,共有11人,其中有8个人都是重庆人。
“这个团队虽然年轻,却非常有战斗力。我休息那一天,他们都没有休息,而是打着电筒,完成了当天的总装任务。”李云鹏提及总装团队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蔡昊出生于1994年,却算总装团队的“老人”,平时的主要职责是安检与验证。他说,团队里那些年轻人,很多还在实习,还有些刚刚毕业,自己有时候要充当“知心大哥”的角色,解决他们在工作上遇到的问题。
“在学校时,大部分东西都是理论上的。工作后,接触到实践的东西更多,自然会有‘撞南墙’的时候,我自然要指点下他们。”蔡昊说,团队中的年轻人,很能吃苦,也很愿意学习。总装团队的工作需要非常细致,工作强度也大,但这群年轻人却能很快适应,这让他非常欣慰。
团队中的重庆人,也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蔡昊“亲切”的感觉。“我女朋友就是重庆的,毕业后,她回重庆,我在北京,一直异地恋。今看着这群重庆小伙,也容易触景生情。”蔡昊说,公司正在重庆修建厂房,修建完后,总装团队也将去到重庆,他也能够结束与女朋友的异地恋了。
高精尖行业 未来前景广阔 有利国家航天发展
合作伙伴这样看零壹空间
5月17日,国内首枚民营自主研制商用火箭在西部某基地发射成功,揭开了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新篇章。
作为这枚火箭的研制方——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壹空间)也是国内航天领域向民营企业开放后,首个迈入运载火箭研制领域的民营企业。
从行业“新军”到拥有运载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从获得首笔投资,到发起飞行联盟;从被人质疑“白日做梦”,到“重庆两江之星”首飞成功,零壹空间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其中离不开合作伙伴的支持,也让我们听听,这些合作伙伴对零壹空间的评价。
投资因为信任和梦想
获得战略投资,对一个新生企业而言,无疑是得以高速发展的关键。2016年10月,零壹空间获得了自己的第二笔融资,金额超过1亿元。
作为本轮投资方,比亚迪联合创始人及深圳正轩投资董事长夏佐全在“重庆两江之星”发射成功发布会上,向众人说出了自己当年选择投资零壹空间的原因。
“我关注航天领域很早,当我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在做航天时,我便在市场上找寻适合的航天公司。零壹空间出现后,我便决定投资。”夏佐全说,零壹空间是民营航天的代表,对它的投资,其实就是对中国民营航天事业的投资。
他还表示,投资不一定就要赚钱,也要为梦想。在这个时代,能够为民营航天投资,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希望有一天,中国的民营航天企业在世界能有一席之地,并与SpaceX竞争。
与夏佐全想法类似的,还有原影视明星任泉。他透露,投资零壹空间,除了梦想外,还因为相信零壹团队,相信舒畅这个人。“造火箭需要那种安安静静地,耐得住寂寞,认真做事的人,而舒畅具备这一气质和特性,他的团队也是如此。”
助力商业航天强国建设
何文是零壹空间第一笔投资的春晓资本合伙人,他选择零壹空间的重要原因在于两个字“互补”。
“没有运载火箭,航天无从谈起。而代表商业化趋势的小火箭的设计和制造,需民营力量的广泛参与,对国家层面形成很好的互补。该项目一旦成功,市场空间会非常广。”何文如此表示。
与他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林平贵。在“重庆两江之星”发射前一天的高校联盟授徽仪式上,他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校徽贴在了火箭身上。他表示,“重庆两江之星”的发射,是又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民营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中国航天领域,也出现“国家队”与民营企业并存且互补的局面。
零壹空间的另一重要投资方,哈工大机器人投资管理公司合伙人、董事总经理都丹则称,零壹空间已成为哈工大联合社会资本在航天领域共同打造的创新创业平台,哈工大在航天领域拥有丰富资源,投资后将在人才、技术、市场等多方面对零壹空间的发展提供支持,从而推动整个民营航天领域的发展。
两江新区下属企业两江航投集团也出巨资支持零壹空间发展,积极响应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通过引入围绕火箭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业态,力图打造中国内陆地区高端产业新的增长极。重庆两江航投集团董事长方文杰表示,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家产业升级,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引导社会资本方向;另一方面,各方资本的深度参与对商业航天的发展,也注入了新的力量和活力。
重庆航天产业从无到有
2016年,零壹空间落户在重庆两江新区,从而在北京、重庆两点进行布局,形成了北京研发、重庆生产与总装的格局。
从落户重庆两江新区,到2017年底其研制的固体发动机试车成功,再到“重庆两江之星”成功发射,从某种程度上看,零壹空间在重庆的发展史,也可视作两江新区,乃至重庆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史。
为此,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巡视员杨进才在首飞成功后的发布会上表示,本次“重庆两江之星”的成功首飞,不仅标志我国首家民营企业顺利实现“总体设计研发——分系统设计研发——总装测试——发射”的全流程型号研制能力,也标志着两江新区的民营航空发展,从几千米的对流层,上升至万米平流层。
当前,航空航天作为两江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两江新区践行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关键一环。在包括零壹空间在内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下,两江新区航空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并开拓性地拓展了航天领域,累计引进项目近20个,引资超过300亿元。
记者手记>>>
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能量
本报首席记者 陈钧 记者 杨骏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昨天,“重庆两江之星”号一飞冲天,不仅标志着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发射成功,还表明重庆正用行动追逐“中国梦”。
火箭,国之利器。长征系列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写下无数辉煌篇章。壮大祖国航天事业,不仅是“国家队”的责任,每个心怀航天梦想的中国人,都可以投身到这一波澜壮阔的事业中去。
“重庆两江之星”号成功发射背后,既可以看到年轻一代航天人的梦想与行动,还可以看到重庆勇往直前,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
以零壹空间为代表的航天企业落户,为两江新区乃至重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股新动力,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新能量。